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王志坚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序--王志坚

2014-03-20 16:18:17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王志坚
A-A+

  1964年1月1日,齐白石出生在湘潭县白石铺镇风景秀丽的星斗塘。1957年9月16日,齐白石老人逝世于北京。从他出生到现今已近一个半世纪。二00七年九月十六日是齐白石老人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。中国文联、中国美协、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在老人的故乡湘潭举办“中国(湘潭)第二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”。这是人们对齐白石老人的怀念。白石老人虽然离我们远去,但老人的艺术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。无论你是崇尚东方文化,还是崇尚西方文化,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我们对齐白石都怀着一种敬仰之情。热爱齐白石已成为追求高尚文化的一种品质。国内外竞相出版他的书籍,且越出越精,内容越编越丰富,这无言证明了他们对齐白石艺术的热爱。

  齐白石在世时就已出过许多版本,其中包括他1956年出版的《齐白石作品选集》,他为此书撰写《自序》:“予少贫,为牧童及木工。一饱天时,而酷好文艺,为之八十余年,今将百岁矣。作画凡数千幅,诗数千首,沿印亦千余。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,予不知其何究取也,印与诗则知之者稍希。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?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?将以问之天下后世……予之技止此,予之愿亦止此。世欲真知齐白石者,其在斯,其在斯,请事斯。”此为齐白石描述自己一生,感叹世人仅知他的画事,却很少有人知其诗文。欲知齐白石则应从他的诗文中去了解,也许对齐白石有更深层的解读。

  我们知道的齐白石,他不善著述对艺术的主张,也没有专门的论著,他也没有对画史进行过系统的研究,这与齐白石所处的环境有关。他的大半辈子在乡下度过,多交同道均为诗友、艺友,他们都不曾从事文艺理论和画史的研究,故没能看到齐白石长篇大论的所谓正规论文。但他留下的文字却别具风采,极有研究价值。如自述长达数万言,通篇言简意赅,文思敏捷,极富文采,又具有老人个人语气特征文言。读后自里行间自然透着一股浓厚的民风意味。文章里面风趣和稚气扑面而来。诸如他的志、序、书札、日记、题画款识,长者数千字,短仅为数字,却无不精妙绝伦,字字珠玑。当我们捧读,细细品味,不难感受到其文中的人情、审美理想、作艺心思、从艺主张和做人、治艺,均涵盖着启示,成为后学者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同时,也不得不佩服齐白石文学上的那份天赋。

  齐白石是农民,没有闲工常驻书斋,他离不开画笔,偌大一个家庭的收入就靠他用艺术去兑换,这与他以画养家有关。所以,他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均用在艺事上,大量的文字也只出现在题画款识上或者书信、书法作品中。于是,这些形式上的诗文,不得不要求精简,高度概括,寓意深刻。如《白石老人自述》中所言:“家里靠我这门手艺,光景就有了转机。母亲紧皱了半辈子的眉毛,到这时才慢慢地放开了。祖母也笑着对我说:‘阿芝,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,从前我说过,哪见文章锅里煮,现在我看见你的画,却在锅里煮了。’”

  这段话表明白石老人对自己艺术劳动价值的欣慰,同时体现对祖母和母亲的爱。齐白石重情,他生长在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熏陶下的乡村,且有着颐养成性的生活习性,对于那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关系,他甚重孝亲、家和、尊长、爱幼。又如《白石老人自述》:“祖母齐母马太君,今一百二十岁,冥中受用,外神不得强得。今长孙年七十一矣,避匪乱,居燕京,有家不能归,将至死不能扫祖母之墓,伤心哉!”他虽居京华,但思乡亲情有增无减。

  齐白石在回忆祖母对他的爱,如《牧牛图》中,他深情地描述小时佩玲牧牛的欢快场面,题款:“祖母闻铃心始欢”,并自注曰:“余幼年常牧牛,祖母令佩铃,谓曰:‘日夕未归,则吾倚门;闻铃声,则吾为欢,知已归矣。’”又诗云:“星塘一带杏花风,黄犊出栏西复东。身上铃声慈母意,如今亦作听铃翁。”可见其情之笃。齐白石的印文“佩铃人”,诗句“我亦爷娘千载逝,因君图画更伤心”、“我亦爷娘年八百,朝朝犹作倚闾人”都为具体的思亲描述。齐白石那份感念之情又都体现在他的艺术中,这是他独有的文人之匠心。

  “衰年变法”使齐白石的艺术脱胎换骨,真正跻身于大家之列。齐白石天分高,能自创门户,赶超前贤。一方面,他崇拜传统,如青腾、雪个、大涤子,另一方面,伸向现代,能接受当代人的劝告。如陈师曾劝其自立画格,并有诗云:“昔于刻印知齐君,今复见画如篆文。束纸丛蚕写行脚,脚底山川生乱云。齐君印工而画拙,皆有妙处难区分。但恐世人不识画,能似不能非所闻。正如论书喜姿媚,无怪退之讥右军。画吾自画自含古,何必低首求同群?”齐白石在《自转》写道:“他是劝我自创风格,不必求媚世俗,这话正合我意。”

  1919年间,齐白石在为方叔章作画记中写道:“余作画数十年,未称己意。从此决定大变,不欲人知,即饿死京华,君等勿怜,乃余或可自快心时也。”其主张在多种文稿中可以窥见也。于是众所周知的“红花墨叶一派”在齐白石的笔下创立。

  并不是说齐白石在变法后就没有对传统产生眷念,如在1945年的册页中有题跋:“予五十岁后之画,冷逸如雪个,避乡乱窜于京师,识有寡。友人陈师曾劝其改造,信之,即一弃。今见此册,殊堪自悔。年已八十五矣。乙酉白石。”“衰年变法”主要在他的花鸟画领域。八大、关昌硕,均以花鸟为重点的转变,也是他晚年创作的重心。

  齐白石“衰年变法”,草虫不是变法的内容,而是早期画法的延伸和发展,是他工于细察、勤于写生,他在创作中结合工写所形成的独特创造。

  我们在研究齐白石的时候,总离不开他独特的思乡情感,他将真挚感情写入他的诗文、信札、自序中,特别是他能把这种情感融入他的绘画、篆刻中,这就是之所谓齐白石就是齐白石。他在1919年的《自述》中有这么一段描绘乡愁的话:“当时正值春雨连绵,借山馆前的梨花,开得正盛,我的一腔别离之情,好象雨中梨花,也在替人落泪……我在诗草的自叙中说:‘过黄河时,乃幻想曰,安得手有赢氏赶山鞭,将一家草木,过此桥耶!’我留念着家乡,而又不得不避祸远离,心里头真是难受得很啦!”白石老人避祸乱,离乡赴京,恨不能将全家人包括一草一木赶到京师,好让他们天天陪着。

  50年代,伴随白石老人七年的夏文珠因:“一件小事”发生矛盾,负气而去,老人每天盼夏归来,终因得知夏女士出嫁,白石老人几乎思念成疾,赋诗曰:“眠食扶持百事精,颐年享受亦前因。一朝离别无人管,始识文珠七载恩。”作为艺术大师齐白石,他的情感是丰富,他的艺术内涵是深邃的。读解白石老人的诗文,确对了解老人一生无言是有益的。

  总之,齐白石的艺术得益于他自身的素养和个性、平实、亲切、自然、经世致用,他的人品、学养、功力、悟性之高,构思之巧妙,以及人生经历却在本书中再现,读者从中会得到启示。齐白石是典型的文人画大师。他画上的诗、文、跋与画面的结合浑然天成,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幽默与智慧。如《不倒翁图》诗云:“秋扇摇摇两面白,官袍楚楚通身黑。笑君不肯打倒来,自信胸中无点墨”。画家通过一个普通玩具拟人讽世,把黑与白的关系在水墨特性中发挥得淋漓尽致。诗中将不倒翁外貌刻画得既诙谐又肃穆。无疑,老人在嘲讽旧时官吏的丑陋之态,揭示画家内心世界的另一面。与“通身何处有肝胆”比较起来,更具讥讽和喜剧性效果,更富有幽默感,使画面情趣陡增。白石老人是不懈追求完美的艺术大师,又是一位不问政事、好清平安闲的画家。但骨子里又有好任性的一面,爱憎分明。日寇入侵,老人无法安身,面临饥饿和失去人身自由,他却旗帜鲜明地与日伪为敌,拒绝卖给画,拒绝欠他们!可见爱国之心拳拳矣,原本靠卖画为生,困难当头,他却舍小家救大家,足见大师风范。当时,他在门上帖出告白:“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字画者,不必亲驾到门,派代表即可。从来官不入民家,官入民家主人不利。白石。”这则告白,措辞严厉,不留半点余地,显现出齐白石老人临危不惧,体现他高洁无畏,爱憎分明,以及对真、善、美的推崇,假、丑、恶的痛斥。其实,这才是一个真齐白石,同时,也是他为文作画的一特色,我们走进齐白石绚丽的人格世界,此书能起引路的作用。

  本书的顺利出版,首先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、 教授等广集严选。出版此书,旨在昭示白石老人精神和艺术乃至人性的另一面,让更多的人了解白石老人。也给研究者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,尽管此书不是齐白石文集金本,但也称得上是一册集真本,其意义远不在本书。是为序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王志坚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